越南银行业高管呼吁开放银行框架

源节点: 1581274

在越南,尽管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开放银行在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及性的金融服务方面的潜力,但不完整的法律框架正在阻碍它们加入数据革命的努力。

越南银行协会秘书长 Nguyen Quoc Hung 赞扬数据共享带来的机遇, 告诉 越南投资评论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指出,开放银行允许金融机构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使他们能够成为嵌入式金融运动的一部分,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以上下文和无缝的方式提供银行服务。

他补充说,开放式银行业务还可以通过减少访问障碍并允许使用替代金融数据进行信用评分和风险评估来推动金融包容性。

越南投资与发展银行 (BIDV) 首席经济学家 Can Van Luc 表示,尽管开放银行仍然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但这一趋势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考虑到越南的年轻人口和互联人口、手机银行使用率不断上升以及电子商务活动蓬勃发展。

国有的 VietinBank 副总经理 Tran Cong Quynh Lan 表示,该金融机构自 2017 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开放银行战略,并称这一概念对其数字化转型之旅“至关重要”。

VietinBank 的领先优势使其积累了由 100 多家公司组成的合作伙伴基础,这些公司 包括 超级应用和叫车巨头 Grab,以及移动支付领导者陌陌 (M_Service)。 这些公司现在使用 VietinBank 的 iConnect 开放银行框架来访问客户数据并提供卓越的体验以及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越南银行iconnect

https://developer.vietinbank.vn/

“由于 VietinBank 的开放式银行平台,截至目前,已经提供了来自 148 个合作伙伴的 116 种不同服务,”Tran 说。 “平均每月在 iConnect 平台上进行超过 12 万笔金融交易。”

需要一个全面的框架

过去几年 看到 越来越多的越南银行意识到开放银行业务的机会,引入开发者门户并提供开放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供第三方使用。

然而,尽管行业参与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缺乏围绕开放银行业务的全面监管框架正在阻碍他们全面接受这一概念的努力。

OCB 数字银行和技术部门副总经理 Roy Anirban 在 2022 年 XNUMX 月越南新闻媒体 Bao Dau Tu(投资报纸)的客座文章中, 必须引入规则和标准,以确保互操作性、安全性和消费者数据隐私。

罗伊·阿尼尔班

罗伊·阿尼尔班

“当开放银行没有通用标准时,不同的银行会实施不同的 API 安全协议,导致一些开放银行参与者的数据可能被盗,”

阿尼尔班写道。

“[此外,]非银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将不得不使用不同的 API 格式从银行连接到银行,这将影响系统软件的质量,并引入不良客户体验的风险,因为不同的银行将提供不同的信息。”

在 2022 年 17 月 2022 日举行的 XNUMX 年金融服务和开放银行论坛上,咨询公司德勤的代表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缺乏标准和规则表示遗憾。

代言人 说过 实施开放银行的主要挑战是没有关于开放 API 的指导方针,也没有关于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存储、安全性、连接性的通用标准。

越南国家银行 (SBV) 副行长 Pham Tien Dung 告诉《越南投资评论》,越南现有的开放银行立法框架已经到位,但不足以应对该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在见证。

规定分散在许多法律中,从电子交易和信用机构到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规则,目前不存在全面的监管框架。

Pham 说:“有关当局必须在未来几个月内对起草的有关数据保护、个人身份识别和电子认证的政府法令进行协调和评论,以便对发布的文件进行彻底更新。”

越南落后于东南亚同行

与东南亚同行相比,越南在采用开放银行业务方面落后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

在 菲律宾中央银行为银行和非银行在开放金融环境下参与数字金融市场制定了指导方针。

Bangko Sentral ng Pilipinas (BSP) 于 2022 年 XNUMX 月正式启动了其开放金融框架,提出了其未来几年的首要任务,包括能力建设、开发以及在测试和学习方法下采用行业认可的标准。

与此同时,新加坡采用了一种有机的方式来开放银行业务,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通过以下举措促进了采用 上金金融指数,一个开放的银行平台,允许个人从参与的金融机构、证券交易所以及政府住房和养老金机构检索个人财务信息,并通过颁布 API、数据认证和安全标准。

和新加坡一样, 马来西亚 采取了市场驱动的方法,发布了一个用于处理开放数据和开放 API 的非强制性指导框架。

泰国,其中 介绍 早在 2020 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法》, 目前正在工作 关于银行业的新政策指导方针,包括开放银行。

精选图片: Unsplash 

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时间戳记:

更多来自 新加坡金融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