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加元面临的五项风险|外汇直播

2024年加元面临的五项风险|外汇直播

源节点: 3040993

1)房价

八周前,我们可能会就加拿大住房问题进行一次截然不同的对话。收益率正在上升,而央行也没有提供降息的暗示。痛苦肯定正在酝酿之中,春季住房市场很可能会出现硬着陆。

加拿大政府的五年利率已从近 3.20% 降至 4.50%。这 130 个基点将直接影响住房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看起来今年是住房清算的一年,但现在看起来像是利率减免的一年。

加拿大的未偿还抵押贷款债务约为 1.75 万亿美元,其中约 250 亿美元将在 2024 年续签,352 年还将有 2025 亿美元。每 100 个基点,经济每年支出将减少 17.5 亿美元,加上所有乘数。与每月约 67 亿美元的零售额相比,这是很重要的。

但影响更大的可能是财富效应。回到2023年初,当时的问题是,如果房价下跌20%(仅回到2021年的水平),消费者是否会退缩。答案是他们基本上没有。

我不会想当然地认为,如果价格继续下跌至 2019 年的水平或更低,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某些时候会出现拖累,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中期,当加拿大央行开始将利率从13%下调至5%时,房价持续下跌了两年。

总而言之,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因为买家罢工,而卖家继续对高价抱有希望。如果大量供应涌入春季市场,即使上半年中国央行降息 50-75 个基点,也可能轻易突破大坝。或者,降息的暗示可能会再次释放住房动物精神,因为买家有充分理由相信利率会下降,因此采取可变利率。

这种情况如何发展是经济前景的关键,但请注意,其中存在一些反射性。如果买家平衡市场,中国央行在 2024 年和 2025 年降息的可能性较小,反之亦然。这对货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中国

人工智能图像

加拿大和加元的主要上行风险来自中国。目前围绕中国的情绪非常糟糕,由于习近平主席希望挤出住房过剩并控制科技公司,许多基金经理认为中国不可投资。人们还坚信,台湾发生冲突更多的是“何时”而不是“是否”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这些担忧已被充分消化。中国消费者也一直在努力摆脱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官员们尚未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上行风险是他们会这么做,而且考虑到中国通胀为零,他们有很多杠杆可以使用。如果是这样,它将通过大宗商品需求流入加拿大,从而提振 2023 年经历艰难一年的行业。

现在,我将把它归档在下面:当我看到它时我会相信它,但它是一个值得观看的地方。

3)欧佩克

安哥拉去年 1 月退出 OPEC,加剧了人们认为 OPEC 处于不可持续地位的想法。他们不断减产,而美国页岩油继续上涨来填补产量。紧张的 XNUMX 月 OPEC 会议最终同意上半年减产,这应该会平衡市场,但目前所有风险都是下行风险,进一步减产令人难以接受。

年初人们将关注市场平衡,但这是一年中季节性最慢的时期,因此有可能增加库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欧佩克需要看到赤字出现,并可以通过逐步增加产量来填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的需求应该会让他们减少闲置产能,但如果上半年产量再减少 1mbbpd,那么他们可能别无选择,只能开始一场丑陋的市场份额之战;就在 TMX 崛起之际,加拿大最大的出口业陷入瘫痪。

4)通货膨胀

加拿大总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

最新的 CPI 为 3.1%,令人担忧,而预期为 2.9%,同时大多数其他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数据也低于预期。

这次失误应该有助于加拿大央行在一月份的会议上保持谨慎,但 除此之外,还有理由保持乐观 随着更容易的年比击中。

目前加拿大通胀的两个主要来源是抵押贷款利息(显然是加拿大央行控制的)和租金(这是加拿大央行最难影响的因素之一)。租金供应的稀缺是中国央行无法控制的,但央行有责任维持低而稳定的通胀,他们不会容忍高通胀,即使通胀是由租金驱动的。我当然会争辩说,较低的利率将有助于实现长期住房供应,但在他们恢复低而稳定的通胀的可信度之前这是不可能的。

5)消费者支出

这是 CIBC 的一张很棒的图表。它突显出加拿大的消费已经大幅放缓,而美国对消费品的需求却持续上升。

美国消费将继续受益于较低的 30 年期固定抵押贷款,而加拿大消费者将在 2026 年之前受到更高的固定利率重置的打击,即使加拿大央行从此开始大幅降息。

最终,这是两个消费者驱动的经济体,获胜的货币将主要由获胜的消费者驱动。加元最近的走强完全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定价风险——你可以在银行股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中看到这一点。这一趋势可能会延续到 2024 年初,并使美元/加元跌至 1.30(或加元/美元 0.77),但为了推动进一步走势,我们需要看到住房、消费者、中国或能源方面的积极成果。另外,美元/加元走低的路径将是美国消费者和经济疲软导致美元更广泛走软,尽管其中一些无疑已经被定价。

时间戳记:

更多来自 外汇现场